绿色农家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527|回复: 0

绿色农家乐说《道德经》号称是中华的“万经之首”假燕窝事件网红辛巴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7-17 22:25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今天我们来继续探讨这本古今奇书,《道德经》号称是中华的“万经之首”,方言上下五千年,唯有“万经之祖”的《易经》可以和此书并驾齐驱,而在全世界范围内,《道德经》也是和西方《圣经》平级的存在。

虽说是平级,但《道德经》里所载的知识却比除了易经之外的所有书籍都高深了好几个层次,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说,就是这里面所载的“道”不是一般的玄妙,而是玄妙中的玄妙,是世界上所有知识和“道”的总纲。

没了解《道德经》的朋友们或许会认为是老子王婆卖瓜,自吹自擂,但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看看,你会觉得这句话绝非虚言。

《道德经》,涵盖宇宙之道、自然之道、以及人之道,成书三千年来,《道德经》同时也被华夏先辈们从三个方面去解读、去实践,其一,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科学”;其二,是修行,比方说道家以此书为功法,在红尘中修行,寻找生命中的真谛;而其三,也就是哲学。

而笔者不才,自认为领悟了《道德经》人之道百分之一的真谛,故心有所感,把自己的一些领悟、一些迷惑写成文章,与各位好此道者一起交流、探讨。


此章译文:

   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,那么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,都知道“善”的观念是什么,那么“不善”就形成了,所以说,有和无相互发生,难易也会相互转化,长和短相互体现,高和下相互依存,好听的声音以及难听的声音相互对比,前和后相互跟随。
    因此,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,以不言的方法来实行教导。万物任其生长而不干涉,生育万物却不将其占为己有,培育万物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功绩和力量,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自傲,也正是因为不居功,所以功业从来不会离开他。

凡事必有两面性

我们中国文化骨子里其实便是道家文化、是太极、是中庸,一些业内的原理我就不讲了,我们就用最基本的大白话来讲。

每一件事情,都有正反两面,这个道理我想大家肯定不会否认,人有善恶之分、物有好坏之别,价格有廉贵之差,而天下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,只要有概念,便有两面性。

故此,我们无论看什么东西的时候都不能只看一面,而是应该透过现象,看到其的本质形态,正如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“捐款”公益来看。

我们经常会见到新闻上说这个人捐了多少多少钱,那个人捐了多少多少钱,是的,不可否认,他们确实是做公益事业了,但相比此表象而言,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知道他的初衷是什么?捐款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还是为了让自家沽名钓誉顺带避开税收?


当然了啊,如果是这种的话,其实没什么喷的,因为人家毕竟是做过了,但是,如果你拿这个捐款沽名钓誉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欺骗消费者,那各位觉得这到底是善还是恶?

正如前不久“假燕窝”事件的网红辛巴,之前他曾捐出一亿元善款,可现如今,因为这捐款所得的名誉,让其名声大噪,然后就开始利用这个欺骗消费者了,被人揭穿之后还信誓旦旦的说是真的。到最后证据确凿之下还厚颜无耻的说没有人不犯错,要大家原谅,暗地里又是转移财产又是设置重重障碍,不让消费者退款。

而同理,那些没有捐款的人就能说一定是恶了吗?有些人可能是没有得到这个消息、有些人或许是因为自己经济拮据,有各种各样的苦衷,虽然没有捐款,但是这些人却是在冬天之际给环卫工送上了一份热腾腾的早餐,路上看见饥饿的小动物时,拿出了自己准备晚上吃的馒头给其救命。


阴、阳的概念之分

上文我们说过,所有的东西都逃不过太极中的“阴阳”二字,什么是阴阳呢?前后、左右、长短、高下、善恶乃至于世间的所有可道之道以及可名之名。

在太极图中,阴阳双鱼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存在,也就是阴阳相生、刚柔并济,这或许是很简单的道理,但这时时刻刻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,若是没有先贤将其指出来的话,或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明白此中精髓。

所谓“美”、“丑”、“帅”、“善”、“恶”、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长”、“短”等字眼,他们其实都是一个概念,并不代表着一个固定的物体或价值或意义,这些字词和“板凳”、“椅子”、“床”等东西不一样,板凳就是板凳,你不可能把板凳叫做床吧?

而这些概念性的词就不一样了,我们以“美”和“丑”来为例子,什么才叫做丑?又到底是什么才叫做美?如果没有美,那哪来的丑?

俗话说,萝卜白菜各有所爱,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有所不同,故而所谓的美丑在不同的眼里代表着的意义也不一样,而若是一个漂亮的小姐姐遇到了一个更漂亮的小姐姐,那么这个漂亮的小姐姐是不是和其对比而言便算是丑了?而若是遇到一个“丑”的小姐姐,那她自然算是漂亮的对吗?

所以说,这些概念意义的东西都是相互转化,他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意义,正所谓有了“长”才有“短”,有了“前”才有了“后”,这所谓的“长和短”遇到了另一个“长和短”时,意义便会变的不一样了。我们再讲几个历史故事,让大家能更好的明白这些概念的转化。


阴、阳可以相互转化,概念没有绝对意义

《自相矛盾》这个成语我相信大家都学过,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《韩非子》一书之中,讲的是一个人拉着自己的盾和矛在城内叫卖,对大家说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,什么样的盾都刺的破,而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盾,什么样的矛都刺不破。

这时候有人问了,那你的矛和你的盾到底哪个更厉害?此话一出,让这卖矛盾的男子憋红了脸,不知道如何应对。

    《韩非子》: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
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情,就是这个男子不知道所谓“锋利”以及“坚固”是一种概念,而只要是“概念”便肯定会事无绝对,矛遇上了更坚固的盾,那自然不再锋利,而盾遇上了更锋利的矛,自然也就不再坚固。

这里的“坚固”和“不坚固”,“锋利”和“不锋利”也即是阴阳,同时也印证了阴阳相生的道理。还有赫赫有名的青楼发明者管仲,他的一生更是把阴阳之道诠释的淋漓尽致,“管鲍之交”从春秋时期流传到了我们现在,但你是否真的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?

管仲与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,管仲家太穷,鲍叔牙家就比较富有,所以拿本钱的时候,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,可到分红的时候,管仲反倒拿的比鲍叔牙还多,这让鲍叔牙的手下非常不满,都埋怨管仲的贪婪。

可鲍叔牙却不以为意,反而笑道:“这不能怪他贪心,他家里穷,比我们都更需要钱,所以多拿点无可厚非嘛。”


到了后来,管仲鲍叔牙一起参加军队,但是打仗的时候管仲总是畏畏缩缩,不敢冲上前去,但是便有很多人说其贪生怕死,可鲍叔牙却力排众议,说道:“我最了解管仲了,他并非贪生怕死,只是他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,如果他死了,谁去养他母亲了,岂不是让老人家活活饿死吗?管仲为了尽孝,不惜让自己的名声受损,受天下非议,这种人又怎么可能贪生怕死?”

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,可是公子纠却被公子小白一箭射死,当时公子纠有两个很亲近的大臣,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召忽,公子纠死后,管仲投靠公子小白,而召忽却自刎追随主公而去。

如果只是这样子看的话,我们是不是觉得管仲实在是贪生怕死?一点气节都没有?


其实这个疑惑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过,那便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等人,而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:“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,使得各地诸侯从针锋相对到相谈甚欢,让这个天下的老百姓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不用担惊受怕天天打仗,难道这不是仁德吗?

要是管仲和召忽一样,自以为忠义的自刎,白白浪费自己的一生所学,我觉得这才是自私,简直是匹夫之见”。

众所周知,孔子曾问道于老子,两位圣人相谈甚欢,而孔子也是特别推崇这种大义的,如果相互对比之后,做的小恶是为了之后的大善,那么这个人便不能算是恶人,相反,如果做小善而行大恶,那么此人必然是恶人。


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

《道德经》短短五千言,几乎可以说是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哲学概念和理论,而这句话便是说的“无为”,“无为”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,很多不懂的人会误会,无为便是尸位素餐,便是身居高位啥也不做,其实这样子理解是大错特错,“无为”,是有所为,有所不为,如果万事万物按照他们本有的状态下可以很好的生长,那你又何必要去干扰呢?而反之,如果生长不好了,那你还是无为,那便真的是尸位素餐了。

萧规曹随这个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听过?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,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几个宰相之一,他凭借着一己之力将汉朝从贫瘠治理到富裕,经过群雄涿鹿,楚汉争雄之后,华夏大地百废待兴,正是这位萧何把他治理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。


而萧何去世之后,推荐曹参接替他,可谁知曹参上任之后,却无所作为,每天只顾着自己享乐,啥正事也不干,完成每天例行的任务之后便去浪了。

时间一长,皇帝便不满意了,纳闷的想:“这家伙没当宰相之前不是这样子的啊,这是啥情况?”

经过一系列的暗示明示还是没有一丝成效之后,皇帝忍无可忍,召见曹参道:“你这家伙怎么一点正事不干?国家白养你了啊?”

曹参淡然道:“皇上你觉得自己比汉高祖如何?”

皇帝道:“朕怎么可以和汉高祖媲美?”

曹参又道:“那你觉得我比萧丞相如何?”

皇帝犹豫了下:“那恐怕还是萧丞相厉害一点!”

曹参笑道:“既然您比不上高祖皇帝,我比不上萧丞相,而且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欣欣向荣,那么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的去干扰呢?”

    《三十世家,曹相国世家》:惠帝怪相国不治事。窋既洗沐归,间侍,自从其所谏参。参怒,而笞窋二百,曰:"趣入侍,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。"至朝时,惠帝让参日:"与窋胡治乎?乃者我使谏君也。"参免冠谢曰:"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?"上曰:"朕乃安敢望先帝乎!"曰:"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?"上日:"君似不及也。"参曰:"陛下言之是也。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,法令既明,今陛下垂拱,参等守职,遵而勿失,不亦可乎?"惠帝曰:"善,君休矣!"

经此一事,皇帝这才放下心来,后来事实也果然如此,曹参不争不抢,为相三年,采取无为之道,让大汉朝麾下经济繁荣稳定,百姓安居乐业,后来者还编了首歌谣称赞:“萧何定律法,明白又整齐,曹参接任后,遵守不偏离,施政惯清静,百姓心欢喜。”


许攸被杀

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,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这句话是《道德经》第二章中的最后一句,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是不要居功自傲,时时刻刻保持谨慎谦虚的态度。

《三国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,毕竟《三国演义》在我国是四大名著之一,堪称是家喻户晓,里面有一段剧情直到今日我还记忆犹新。

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,这个时候虽然曹操倚仗关羽之力,诛颜良、斩文丑,占了很大的上风,但是袁绍却一点都没有伤筋动骨,反而曹操这边却即将粮尽,再继续打下去,输的肯定是曹操,你的将士再勇猛,没粮食吃又有什么用?


可正当此关键时刻,袁绍麾下的重要谋士许攸居然来投靠曹操了,告知曹操袁绍军的屯粮之秘,曹操依许攸之际,连夜派兵偷袭乌巢,袁绍数十万大军的粮草付之一柜,而官渡之战的胜利天枰也从此彻底向曹操倾斜,袁绍兵败如山倒,许攸可为官渡之战的第一功臣,风头一时无两。

可是许攸这个人虽然也算是三国时期的一流军师,但是他太贪了,拿下邺城之后,曹操对其的赏赐他还嫌不够,并且自恃自己是曹操的好友再加上功劳巨大,居然在大街上大大咧咧的叫曹操的小名“曹阿瞒”后来曹操忍无可忍,在其默许之下,许攸被许褚一刀斩杀。

    《三国演义.第三十四章》:一日,许褚走马入东门,正迎许攸,攸唤褚曰:“汝等无我,安能出入此门乎?”褚怒曰:“吾等千生万死,身冒血战,夺得城池,汝安敢夸口!”攸骂曰:“汝等皆匹夫耳,何足道哉!”褚大怒,拔剑杀攸,提头来见曹操,说许攸如此无礼,“某杀之矣。”


除此之外,历史上也有很多人一到任上,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状态,就急着烧那三把火为自己立威,稍微有点成就之后尾巴便翘到天上去了,包括现在的职场也是这样子,殊不知很多情况下都是弄巧成拙,这就是赤裸裸的反面案例。

归根结底,不就是没有弄清楚道德经第二章的意义吗?要是懂得了这些,许攸的成就绝对不只是现在这样。

而反观三国时期的另一位军师,就深得《道德经》之妙,诸葛武侯一生中对蜀汉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了吧,可他却从不居功自傲,也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,而到了现在,许攸和诸葛亮的名声可谓是天差地别,这正是“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”之道

以史为镜,可知兴衰,可明得失,可正心神!欢迎关注二蛋家族,我是一个喜欢古典文化的九五后小青年,在此扫席相待,静候各位前辈以及同道的指点和探讨,冬至之夜,雪花飘飘,三五好友,煮酒论道,岂不美哉?

https://www.163.comm/dy/article/FUCE8AI20543T0T3.html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绿色农家 休闲 垂钓 烧烤 农家乐

GMT+8, 2025-1-9 08:16 , Processed in 0.035180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